Basic

認識藍莓

藍莓、覆盆莓等莓果類水果常因其高營養價值而被稱為超級水果,大多含有豐富的鮮豔色彩,其色彩來源大多為表皮的花青素、類胡蘿蔔素及多酚類,這些物質除了讓莓果具有天然的繽紛色彩,主要是協助保護莓果不受病菌侵擾,對人體則有抗氧化、抗發炎及幫助血液循環等功效。

-1-

台灣藍莓產期是什麼時候?如何判斷藍莓成熟度呢?

basic6 (1)

藍莓一年一收,在台灣的產季約在春夏之間,南高叢藍莓的產期較早,露天栽培落在3-5月,若栽培於溫室設施內可以提早開花,可將產季提早到2月初,兔眼藍莓則於夏季5-7月間採收。藍莓約7天可採收一次,溫度偏低時可延長至10天一採,高溫時甚至5天即可採收。

 

 

每一品種的藍莓大約可採收一個半月,故種植越多的品種,可將果園的產季拉的更長,但同時也須面對更多產期間的天災和蟲害的風險。

 

 

新鮮藍莓帶有莓果花香,酸甜可口,但如果是對酸敏感的人可以挑選果蒂處完全轉成藍色的果實就可以幾乎不帶酸氣,一般果皮轉藍色後繼續在樹上掛果7-10天可以降酸成甜味。

-2-

藍莓的分類

IMG_6202

藍莓(Vaccinium spp.)為杜鵑花科(Ericaceae)越橘屬(Vaccinium)青液果亞屬的開花植物,廣義來說可包含所有藍色果皮的漿果物種,人類對其馴化栽培的歷史僅有百餘年,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水果種類。

-3-

藍莓商業分類與台灣品種變遷

basic1 (1)

目前多數人所認識的藍莓與市場銷售的鮮果,大多是經過人為篩選、育種而成的商業品種。世界上商業分類有:北方高叢藍莓(northern highbush blueberry)、矮叢藍莓(lowbush blueberry)、南方高叢藍莓(southern highbush blueberry)、半高叢藍莓(half highbush blueberry)、兔眼藍莓(rabbiteye blueberry)。


世界上目前仍以北高叢藍莓為最大栽培面積種類,早年臺灣曾引進試種,但因其溫帶落葉果樹的特性,具有較高的低冷需求,經試種後於低海拔地區適應不佳,最後只剩下雪霸農場、梅峰農場等高冷地成功種植。

地圖CS5-03 (1)

-4-

台灣能夠種藍莓嗎

1063952_0

近二十年來隨著藍莓栽培面積增多,愈來愈多的栽培地區開始往低緯度發展,育種方向也改以低需冷性以及早生的南方高叢藍莓為主,部分低緯度地區則有種植兔眼藍莓。與台灣緯度相仿的美國佛羅里達州,近年也開始發展不同以往的常綠栽培模式,搭配栽培技術以及品種特性,現今藍莓在冬季低溫較不足的地區進行生產,已不再是無法克服的問題。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開始嘗試種植藍莓,選對低需冷量品種,就可以成功在台灣低海拔地區種植沒有問題!

-5-

藍莓的四季概況

basic2 (1)

二月春暖花開,藍莓依靠蜜蜂或風力進行授粉,亦可行自花授粉,但果實品質較差、果粒較小。


成功著果後,鈴鐺似的小白花枯萎掉落,花托處開始澎大為綠果。南高叢藍莓的果期約二個月;兔眼藍莓則需三個月才能採收。果實成長的同時,藍莓植株同時進入綠葉的旺盛生長期,新葉的健康程度與否影響了果實的品質,越健康的葉片能提供果實更多的光合作用產物,使之膨大甜美。


入秋之前,藍莓大抵採收完畢,當年生的成熟枝條葉芽在短日涼溫下轉化為花芽,故這段期間的養分供應也是相當重要的,為了補充結果時植物失去的養分,農夫會進行禮肥,以利藍莓樹吸收養分、並保存在根部及木質莖中。


在國外,藍莓的葉片因冬季低溫變紅後,會落葉並進入休眠。在台灣因低溫持續不夠久,大部分不會落葉,但在葉基部仍可看到紅豆大小的花芽。此時,藍莓大抵進入休眠期,靜靜等待翌年春天的到來。而在台灣這樣冬季溫暖的亞熱帶地區,種植低需冷量品種可以維持藍莓葉片不轉紅掉葉,改以常綠栽培的方式進行管理。

error: 本站文章受著作權法保護,請勿隨意轉載!如欲分享,請轉貼網址即可